2025年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梳理及投资热力地图(附产业链全景图)
来源:小九直播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5-04-21 07:20:26
中商情报网讯:轨道交通装备是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所需的高端装备总称,涵盖机车车辆、通信信号、轨道结构等核心组件,属于国家公共交通和大宗运输的主要载体。我国轨道交通装备正迈向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结合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行业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上游为装备设计、原材料以及核心零部件供应,最重要的包含钢材、铝材、防水材料、绝缘材料、车体、车轮车轴、转向架等;中游是轨道交通装备的核心制造环节,包括机电设施及系统、整车制造,机电设施及系统包括牵引传动系统、辅助供电系统、列车制动系统、列车控制管理系统、通信信号系统等,整车制造涵盖了铁路高端装备和城市轨道装备两大板块;下游环节涉及轨道交通装备的运营、安全检测及维护。
随着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国内制造业用钢需求上升,中国钢材产量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钢材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的新趋势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钢材累计产量达139967.4万吨,较上年增长1.1%。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钢材产量将达到140552.4万吨。
中国钢铁行业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市场,行业竞争格局复杂,中国宝武、河钢集团、鞍钢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沙钢集团等非公有制企业在细分市场和区域市场中表现突出。
我国是铝合金生产大国,近年来我国铝合金产量稳步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铝合金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的新趋势研究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铝合金产量达1614.1万吨,同比增长9.6%。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铝合金产量将增至1772万吨。
铝合金凭借自身强度高、耐腐蚀、延展性好、易加工等优异的性能,在航空航天、机械制造、船舶、现代工业、建筑、电力电子和新能源等领域中应用广泛。从企业来看,大规模的公司往往占据较大的市场占有率,中国铝合金CR10(前十企业集中度)超50%,大规模的公司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壁垒主导市场。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快速的提升,建筑业的迅速崛起,对防水材料的要求也逐步提升,带动了防水材料工业快速地发展。近年来,我国新的防水材料产品不断问世,防水材料的产量呈快速增长态势。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防水材料行业发展前途及投资风险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防水材料产量为58.10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9.2%,2024年产量约为65.25亿平方米。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防水材料产量将增至68.51亿平方米。
目前,我国建筑防水材料行业呈现“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市场集中度较低,其中:“一超”为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东方雨虹,其品牌影响力强,同时拥有全国防水卷材最多生产线,目前基本完成了全国性布局;“多强”为行业领跑企业,如科顺股份、北新建材、凯伦股份、三棵树、卓宝科技、宏源防水和雨中情等。
轨道交通装备机械零部件是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轨道交通零部件中占比最大的为轨枕和电缆,均占13%。电缆是用于传输电能或信号的装置,而轨枕则是铁路配件的一种,用于支撑轨道并吸收列车通过时产生的压力。其次,紧固件占比为12%。
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机械零部件行业呈现“国产替代加速、头部集中度高”的竞争格局。康尼机电(车门系统市占率超50%)、晋西车轴(铁路车轴市占率40%+)、晋亿实业(高铁扣件市占率60%+)等企业通过细分领域技术突破,主导关键零部件国产化进程;而天宜上佳(制动闸片国产化率超80%)、中车时代电气(IGBT芯片打破英飞凌垄断)则实现“卡脖子”环节突破,但高端轴承、芯片仍依赖SKF、英飞凌等外资企业。
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我国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展开,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等轨道交通装备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预测及未来发展的新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市场规模由2020年的7766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153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4%。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市场规模将达12112亿元。
从细分市场结构来看,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可分成铁路交通装备和城轨交通装备。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预测及未来发展的新趋势研究报告》显示,铁路交通装备占比最大,占据了轨道交通装备市场的46%,城轨交通装备占比为16%。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尤其受到重视,其需求在很多城市呈现迅速增加的趋势,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动车组作为轨道交通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上已经实现了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成为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一个缩影。随技术的发展,动车组向着智能化、轻量化方向进步,安全和环保性能一直在优化。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预测及未来发展的新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拥有铁路客车7.8万辆、增加0.1万辆,其中动车组4427标准组、35416辆,分别增加209标准组、1674辆。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我国铁路动车组数量将达37746辆。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上涉及众多企业,随着行业的发展,产业链的聚集度将逐步的提升,形成产业集群。截至2025年3月底,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相关企业注册总量达到4.46万家。从历年企业注册情况去看,2023年注册量最高,达到7798家。2024年企业注册量为6682家。
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竞争梯队呈现“一超多强、分层竞争”的产业格局,市场集中度高。第一梯队以中国中车为核心,年收入超100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掌握高铁、地铁整车及核心系统全产业链能力,凭借技术专利、规模化生产和“一带一路”海外拓展形成垄断优势。其子公司如中车四方、中车长客在动车组、城轨车辆等细分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梯队包括中国中铁、中国通号等年收入100-1000亿元企业,聚焦工程装备(盾构机/TBM)、信号系统(CTCS-3列控)等细致划分领域,依赖政策支持和技术壁垒巩固市场地位。例如,中国通号在高铁信号系统市占率超60%,中铁工业盾构机国产化率达90%。第三梯队以康尼机电、新筑股份等年收入不足100亿元企业为主,专注零部件(制动闸片、内饰)、中小运量制式(有轨电车、磁悬浮)或区域市场,通过国产替代(如天宜上佳闸片)或技术创新(如比亚迪云轨新能源方案)实现差异化竞争。
1.运营线年底,中国大陆地区共有58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公里。其中,地铁运营线%;其他制式城轨交通运营线%。当年运营里程净增长936.23公里。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大陆地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13159.77公里。
2.运营线年底,城轨交通运营线.85公里,占比1.86%;跨座式单轨144.65公里,占比1.19%;市域快轨1597.25公里,占比13.13%;磁浮交通57.86公里,占比0.48%;自导向轨道系统10.19公里,占比0.08%;有轨电车 579.94公里,占比4.77%;电子导向胶轮系统179.09公里,占比1.47%;导轨式胶轮系统49.36公里,占比0.40%;悬挂式单轨10.50公里,占比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