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起关税战:真会令美国物价一飞冲天吗?
有消息指出,美国对进口商品加征一定的关税,直接推高了进口成本,零售商为维持利润,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如从中国进口的自行车,若零售商想维持 20% 利润空间,原本 370 美元的自行车价格将飙升至 608 美元,涨幅约达 64% 。厨房毛巾价格涨幅达 377%,玩具类商品平均价格较两周前飙升 40% 。亚马逊平台近千种商品的价值一夜上涨 30% 。
此外,关税增加还导致进口商品供应减少,消费者选择范围收窄。密歇根大学消费者情绪调查显示,美国消费者一年期通胀预期已达 1981 年以来最高点,从去年 12 月的 2.8% 飙升至今年 4 月的 6.7% 。近几个月消费者信心下降幅度超 30%,且不受年龄、收入等因素影响。
咋一看,美国“关税战”好像真是拿着枪打脚,为了应对日趋膨胀的GOV债务还有美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力的下滑,特朗普通过提升关税来为国内减税制造条件的做法,反而导致了美国居民日子苦不堪言,但事实真是如此吗?还让我们大家一起条分缕析下美国近年来物价上涨的原因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从上图我们大家可以清晰地发现,美元M2是因为2020年公共卫生事件,迎来了巨大的增幅,从年初的15.4万亿美元急剧扩张到了年末(12月)的19.1万亿美元,1年之内就涨了24.03%。这是问题的关键,到了高峰的2022年上半年,也就是俄乌战争爆发,全球供应链受到极大影响时,美元M2达到了21.7万亿的峰值,然后才在“加息号”作用下缓缓下降,进入2024年后,由于美国降息,美元M2再次开始了上涨。
而我们以更衡量经济稳步的增长质量常用的指标,年末M2比当年GDP来看,更能清晰地发现,美国经济稳步的增长质量在2020年代以来其实是明显有了大的滑坡,那就是从2015至17年平均的0.69左右上升到了2022至24年平均的0.79。这背后意味着经济效率下跌了(=-1*(0.69/0.79-1))至少12.65%。
虽然在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美国GOV用降息至0.00%至0.25%/年,加“按人头发钱”的办法,稳住了经济、保住了消费,但后果之一便是社会购买力居高不下,就业资源向零售、医疗、公共服务等社会需求端进一步加剧。
这亦是美国近年来国际收支恶化,贸易账户(=货物+服务贸易)“失血”加深的主要原因。
美国4月份非农就业数据(四月非农就业增加17万7,比三月稍低,失业率4.2%,与三月持平)中就业增长的行业:医疗(人口老化、需求上升,每月稳定增加四万以上)、运输仓储(大规模提前囤货,产生用工需求)、酒店餐饮(外国游客减少,本国需求健康,Airbnb预测“今夏订房数没问题”)。
再看美国就业减少的行业:联邦雇员,二月砍8500个、三月砍3800个、四月又砍8600个;制造业从业人员,4月份下降了1000个左右——
但是2月、3月,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都是增加的,再有就是从过去10年总量来看,美国制造业人数很可能是见底了。
因为COVID-19以后,美国制造业从业人数变动率都是在0以上缓慢增加的,故4月减少1000多人,恐怕是市场恐慌、投资减少下的正常反应。
还有,我们一定要注意的是,美国时薪变动率4月份虽然放缓至同比增长3.77%,但起码还在增长。
因此,从上述意义出发,美国作为“自由经济”的典型样本,其强大的惯性,决定了其转型路上还有非常多的坎坷和崎岖,但是正如过去保镖哥多篇研报讲的那样,美国输出“逆差美元”,同时以天价军费维持全球稳定、商路畅通的模式已难为继,“按人头发钱”叠加俄乌战争对供应链的打击,使美国物价上涨问题一直为人热议。
但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发起的美国关税战,就真意味着美国还嫌通胀不够,要火上浇油吗?实际上,我们一起看看美国的CPI就显而易见,2025年3月份CPI同比增长已经跌至2.39%,十分接近2%的控制线目标,而随着制造业回流美国,市场产品增加,美国通胀率可能会经历2021至22年来的又一个小高峰(国内外投资增加造成的采购量上升),但是,如果俄乌战争还有新贸易模式下外国对大宗商品需求量下降,本轮通胀可能从峰值还是维持的时间都会低于上轮,这也是特朗普的底气所在。
和许多中国自媒体博主从外媒摘取“诸如美国买不到鸡蛋”这样极端的内容来渲染美国物价涨幅不一样,美国近年来物价是有大涨,但是涨幅并不夸张。
我们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总结出的2019年至2025年3月份物价上涨情况的表格为例,在吃的东西上,由于禽流感扑杀了大量鸡只,鸡蛋价格是有了大面积上涨,但是要知道,在很多国家,禽流感扑杀鸡只是象征性的,美国过度监管带来鸡蛋价格持续上涨,并不能反映宽货币和超宽财政(向消费者直接发钱)政策导致的物价上着的幅度,至于俄乌战争令美国商家从欧洲采购农产品的供应链受了很大阻碍,同样是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从柠檬、番茄这些本地种植作物的价格在过去6年里还有所下滑来看,美国农产品价格变革其实反映了贫富分化加大,过份激进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导致的“穷汉日子更难过”。
至于钢铁、玻璃、水泥、铝材这些建材在过去6年里,涨价幅度也十分惊人,但在过去1年中,价格还是有所控制,这在一个侧面也说明了美国“去工业化”下过分依赖需求端拉动经济的危害性,就是物价上涨难以促进供应上升,供应价格被动地掌握在海外生产商手里。
再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住房价格在过去5年多里,各大城市都有了30%至50%不等的上涨,同样说明,在供应端萎靡不振,实体产业空心化的大背景下,过分依赖需求端,特别是为拯救经济,投放过多货币至消费者手里,有时也会很坏事。
因此,从上述方面出发,美国摆脱外部供应链依赖,就必然加关税,如果加不了关税,坐待美国38万亿美元联邦政府债务违约,导致福利和补贴消费者开支大减,美国社会购买力也会一下子就下降,这其实和特朗普对世界各国加关税其实是等价的——加关税意味着美国消费者买不到便宜货,于是减少采购量,这和美国债务违约、金融危机爆发、消费者大量失业后,手头紧张、囊中羞涩,连便宜货都不买,有何区别?
通过分析美国近年来各项物价和宏观经济数据,我们显而易见,美国模式难以为继下,反映的是全球深层的不平衡,美国体现的是在需求端,不少经营者和投资者通过向消费者一味灌输超前消费理念,需求脱离了供应,后果和供应脱离了需求一样,同样会造成非常多的不稳定因素。
讲到这里,也就必须说下美国对中国输美产品征收高达145%关税到底令美国物价上涨几何了。
从2024年中国输美商品看,机电设施、纺织鞋服类、家具玩具杂项制品共同构成中国对美出口的三大支柱;广东、浙江、江苏在这三类商品出口中优势突出。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规模排前五的商品分别是机电设施、纺织鞋服类、家具玩具杂项制品、贱金属及制品、塑料橡胶,规模分别为2181.8亿美元、658.4亿美元、645.6亿美元、302.1亿美元和265.1亿美元,占我国对美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1.6%、12.6%、12.3%、5.8%和5.1%,合计占中国对美出口的比重达到77.3%。其中机电设施主要包含智能手机、蓄电池、平板电脑、通用机械设备、空调、冰箱、洗衣机等。
鉴于机电、化工产品相当大部分来自外企在中国组装或调配,再出口到美国,故美国加关税后,外企裁员潮再频发于某些高学历、高收入人口较多的网站上,就成了必然,而餐饮因为中国出口得较少,对美国物价影响相对较少,加之美国厂商在外国生成的机电产品有暂时豁免(非美部分照样征收关税),故美国增加关税对美国国内物价影响其实是在“玩具、塑料橡胶、运输设备”这些“杂项”上。
从这个意义出发,低估美国“再工业化”的决心,还有调整能力,是明显不智的。
相反,从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50.5%到4月份的49%,美国加关税的仅一个月内该指数便从“微幅扩张”跌去“小幅收缩”区间来看,仅占中国2024年货物出口贸易额14.7%的美国加关税带来的影响不可以小看,因为这从1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制造业过分依赖外部市场,其中,美国市场又占了相当大比例。
因为,正在关系到中国人千家万户就业和收入的,还是这些平时看上去很不起眼的“杂项”制造。
我们以Made-in-China网上“熊猫娃娃”的离岸价(=中国合同含增值税签约价-出口退税)和美国Amazon网站上“邮递”到华盛顿的零售价(=离岸价 + 国际运费 + 国际运输保险费+美国国内运费+美国国内仓储费+在美促销、营业费用+美国消费税+美国所得税+美国邮递费+其他)为例来看,两边(=13.99/5.77(适合Amazon商家的小额采购价))2.42倍价差基本涵盖了145%美元关税。
可见,中美两边的商家赚的都是“辛苦费”,但美国将中国商品从平均18.9%关税加至145%,便能导致中国制造业PMI在1个月内如此一下子就下降,只能说明这些赚“辛苦费”的杂项需求刚性较弱,从这个方面看,美国关税战对美国物价的影响更是不宜高估了。
综上所述,中国某些人真没必要幻想着美国在关税战导致的国内“物价飞涨”下,不得不取消关税的脑洞大开桥段,相反,更应该思考,如何在全球人口、资源、环境面临“马尔萨斯时刻”的今天,如何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价值,以防海浪退去时,自己不成为“裸泳”的那一个。
1、中国31省份对美贸易的七大特征——出口系列研究之四(金融界:2025-04-25)
8、“对等关税”重压下看美国消费者众生相:缩减、囤货、焦虑(上观新闻:2025-04-25)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